我所说的,是一位检察前辈的微信朋友圈,点开之后,一张张画作搭配着只言片语的介绍,简单利落地呈现在手机屏幕,不繁杂,不堆砌,赏心悦目。朋友圈如同一个小画廊,折射出他对国画的热爱, 同时,也让我看到了一位检察前辈的专注与坚持。
有幸能和这位前辈工作于同一办公室,也因此对他“创作国画”的爱好多出几分了解。曾经问前辈画画始于何时,他告诉我说,“有小三十年了。”我掐指一算,那大约是二十四五岁的年纪吧,一个对未来充满各种设想而脚步可能不够坚定的年纪,前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画画,这一开始,就一直坚持至今,专注地练习,从未放弃。在我看来,似乎很多人的爱好、特长都是从小时候开始培养和训练的,但前辈的经历证明,若能持之以恒,做好一件事有时不在于起始的早晚。说到这儿,我便觉惭愧,三分钟热度让我至今没有一项专长,也因缺乏恒心不够专注还在面对早该攻克的堡垒。
前辈平日性情温和,言谈幽默,有才华而不恃才傲物,自信而又谦虚,单位的年轻人几乎都是这位画家的“粉丝”,我们珍藏着前辈的国画,那都是限量版的馈赠。他为检察工作创作了很多作品,比如参加院徽设计、廉政书画展览和法治漫画创作等等,有的作品还被《中国书画报》、《检察日报》等报刊采用。获过的荣誉很多,但他现在仍然把每一次创作视为锻炼和提升的机会,精益求精,用笔墨为检察工作做有意义的事而不懈耕耘,这,不正是“工匠精神”吗?
(文/徐鸿)